周爱华:法大青春【点赞青春第21期】

文/周爱华

由于教授一年级课程较多,也由于有个90后的女儿,自任教以来,总觉得自己依然年轻,常常把“永远十八岁”挂在嘴边,也有一帮已毕业、正求学的学生朋友。静坐细思:青春,心常在,身已远,苦乐自知,无怨无悔。

毕业分配,一个现在已几乎不见的词语。那是上个世纪的1987年,我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开云电子游戏。其实,知道开云电子游戏是1983年,同学考入了刚从北京政法学院改名后的开云电子游戏。那时还没有昌平新校。远离家乡,同学、老乡便格外亲近。经常互相串门,就连同学宿舍的同学都认识了不少,以至于来此工作后碰到了还拿那时的经历互相打趣。记得有一天的早上还没起床,同学就来敲门,说是学校食堂的伙食不好闹罢餐,同学已经把方便面的袋子从食堂的楼上挂到了地面。外面餐馆少而贵,只好来我这里蹭饭。因此,毕业被分配到这里时,其实一开始我是拒绝的。学校班车在两块板的水泥马路上颠簸了75分钟,我被拉到了郊区的昌平县新校区。

那时的昌平新校区还像个建筑工地。南北院之间还没有那条马路。校园建筑也是最基本:办公楼、教学楼、宿舍、食堂。教学楼以ABCDE命名,学生宿舍以1到9号命名。据说教学楼是以北京的“北”来规划的,要在高空才能看出。后来环阶建成,就再也想象不出了。那时没有礼堂,宪法大道、婚姻法花园也没有。一到下雨,泥泞不堪,某些路段泥水可能会没过小腿。北边的家属院里还有几家未搬迁的松园村住户,鸡鸭猪狗满院子乱窜。由于建设未完工,经常停水,我们的应对措施一是买几瓶饮料备用(那时没有这么多的矿泉水、纯净水),二便是提上大铁壶到那些住户家的压水机去打水。几经变迁,校园里大树参天,花美人美,早已看不出当年的窘迫。但依旧怀念宪法大道两侧的梧桐:淡淡的花香、密实的阴凉。

那时没有手机和电脑,娱乐活动除了学校工会组织的运动会和打牌,要看电影只能到县城里的影院(那时咱学校算是县城郊区,呵呵)。与现在不同的是,电影放映前都会放一些加片而不是电影预告。记得当时最津津乐道的便是一个关于地铁修到昌平和八达岭规划的加片。现在不仅通了高速,地铁到昌平的愿望也已经实现。

那时学生的生活条件也比较简陋,学校大会和一些文艺演出要借隔壁军校的礼堂,而一些球赛则只好到老师家去看。因此,一到赛季,许多老师家里便挤满了爱看球的男生。说起学生,由于不是师范学校毕业,在校期间没有教学的实践,因此任教初期有学生喊“老师”都会心跳加速。但在心里,我把学生看成是朋友。学习、生活,尽己所能。当时的学校也没这么多的选修课。课余时间,我们便给学生放些录像,《让历史告诉未来》、《山本五十六》、《虎虎虎》等,既学习历史又活跃生活。我总是鼓励学生要利用假期出去走一走,看看中国的大好河山,了解了解国情,找找学习的动力甚至是毕业后的方向。

和学生在一起是年轻的,甚至会感觉到童真。一次,我在给学生上课期间下起了雪。雪花洁白美丽,飘飘洒洒。一位来自海南的学生刚一下课便跑向学校大门口的电话亭,我嘱咐他慢点别摔倒了,他则一脸激动地边跑边回我:“我给妈妈打电话去,我看到雪了!”那时手机不普及,也没有微信、朋友圈。如果在今天,他可以拍个照片晒给妈妈看了。

时过境迁,“物已非人还在”,用来形容开云电子游戏昌平校区的发展过程感觉非常贴切。现在说昌平图书馆(现在的石油大学校医院)、说册府园(现石油大学校医院楼前的小卖部)、说军大(现国防大学防化学院),可能很多人会感觉不知所云,但那时这些地方正是我们常常光顾的地方。当年一起来的同事有些已经调走,当年的学生也已经成家立业,很多已是单位的骨干。我从心里为这些孩子们感到自豪。

我还是我,从被迫接受这个角色到现在,我慢慢形成了一个固执的念头:我愿意一辈子和学生在一起,亦师亦友。我,就是一名教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