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磊:无悔的青春【点赞青春第7期】

张磊照片 

文/张磊

任何人的青春都在以微妙的方式影响、塑造着他的现在与未来,我的青春也是如此。那是一段何等纯粹、简单的岁月,却也是一段何等丰富、建构意义的时光。如果非要用一个形容词来去修饰它的话,我希望是“无悔”。

初上大学的我其实比一般男生要青涩(或者说幼稚)许多,甚至可以称得上是异常敏感(可能和一些女生相比也有过之而无不及)。大学里的一切都与“什么都与高考挂钩”的高中迥然不同,充满了各种新奇的人、新奇的知识、新奇的活动。面对这一切全新的可能,我既感到好奇,却也有深深的迷惑,甚至是自卑。我很怕自己无法融入这个新世界,也很怕自己这颗“尘埃”被这个新世界轻轻地就“擦(erase)”掉。我多么希望自己的声音能够被大家听到,多么希望自己的内心能够被大家所了解。然而,我不得不承认,我是内向的,我是羞怯的,我不敢“发声”,不知道如何“发声”,所以只能“收声”。

这个时候,将我从这个“失语”的困境中真正解救出来的是两样东西——外文书与古典音乐。内心封闭、却又无处可逃的我,竟然情不自禁地(或者说,像被命运召唤一般)走进了图书馆。在一处比较隐蔽的角落里,仍然在努力“掩藏”自我的那个我“不经意”地找到了几本外文期刊(其中有一本是《读者文摘(Readers Digest)》),情不自禁地读起来。我还清楚地记得,我看的那一期《读者文摘》的封面文章讲的是美国著名女演员梅尔·斯特里普的传奇人生——一个长相并不出众的女演员,凭借自己无比的才华与热情,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经典的银幕形象,成为全美国最知名的女演员。这次阅读体验对我的影响是巨大的:一方面,我明白了,其实所谓的成功真的是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的。我和梅姨虽然职业不同,但其实有一点是共通的。那就是,骨子里,我们都是有热情、甚至称得上是容易亢奋的人(尤其面对自己喜爱的东西时)。所以,我应该暂时地放下自己的所谓“自尊”,放下那个一直在困扰我的“自卑情结”,勇敢地从内心的阴霾中走出来,实实在在地去努力,才能像梅姨那样在未来“光芒四射”。我甚至还安慰自己,即使自己不是“金子”,做个“银子”总可以吧。另一方面,我也感受到,英语原来是这么美丽、生动的语言,看到那些奇妙的文字在杂志上的“流动”竟然在我内心中激起了一股暖流,那真是无法自制的感动!我发誓,自己一定要刻苦努力、把“全心”、“全意”都融入其中,这样将来一定也可以写出那样美丽的字符,让那些看到我英文文字的人同样有那种美丽、深刻、幸福的感受!

如果说外文书是误打误撞才得来的收获的话,那么古典音乐就更是意外的奇遇。从小就很喜欢音乐(主要是中国的传统音乐)的我深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一直在压抑自己的这一爱好,一直在告诉自己,这个东西是“玩物丧志”的,会影响我的学业。然而,在收音机里一次聆听BBC广播节目、试图苦练英语听力水平的时候,我突然听到了由西方弦乐器发出的绝美声音!顷刻之间,我的心都融化了,眼泪一直在眼眶打转——这是一种多么久违、多么直接、多么强烈的感动(甚至超过了书本)!后来,我才知道那是马斯奈的《冥想曲》。当时,我就迫不及待地坐上了公交车345快(那时还是个破破烂烂的、开的时候哐当咣当响、乘客一路要被迫跟着“舞蹈”一路的车),飞奔到城里的书店。在那里,我买到了我生命中的第一张古典音乐专辑——《浪漫曲(Romance)》,是德国著名小提琴家安妮·索菲·穆特作品的精选集,其中收录了包括《冥想曲》在内的众多小品、几个协奏曲的慢乐章。当我把这张CD放进自己的CD随身听(现在我用的也是这个)时,那美丽的音符终于像雷电一样把我击昏了,我瞬间幸福地“崩溃”了!我一直在寻找的那种“声音”的感觉又回来了,就像我丢失已久的某种“身份”又再次被“重建”起来。我终于明白了,生命中的某些缘分,即使相隔再久,也终会再次出现。我又一次发誓,我要把自己对音乐这种种的感受、思考都记录下来,与更多的人分享,让更多的人都能够体会到、想象到音乐的“神秘”讯息!

从“失语”到“发声”,我的成长(尤其是内心的成长)其实并不轻松。但是,幸运的是,有书本与音乐伴我同行,我无怨无悔。每每回想起来,仍然会会心一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