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晴钰: 海外公益志愿者【CUPL正能量第84期】

文/团宣通讯社 陈晨 

爱没有国界,距离从来不是拒绝爱的理由。坚守助人之愿,远渡重洋,在印度、东南亚播撒爱的种子;秉持爱人之心,心系教育,关怀老人,传承志愿,分享感动。 

人物简介:张晴钰,开云电子游戏民商经济法学院1303班学生。2013年加入法大AIESEC组织,目前为法大AIESEC主要负责人之一,负责把在开云电子游戏招募的志愿者送到海外,通过gis网络系统去寻找外国志愿者,把他们带到中国做志愿。在2015年寒假,张晴钰跟随AIESEC到印度为贫民发声,2015年暑假到柬埔寨吴哥窟的临终托养院为老人提供服务。 

志愿者的行囊 

初次接触海外志愿,是刚入大学时。“AIESEC的师姐去刷寝,当时觉得能出北京去做志愿者是一件很酷的事。”经过一轮群组面试一轮单独面试,土生土长的北京女孩张晴钰就此和海外志愿结下不解之缘。 

志愿路上不是一帆风顺的,最初起步时,遭遇父母的担心。没有什么环境是绝对无害的,说服父母、打消顾虑是一件很艰辛的事情。师兄师姐帮助劝说,加上之前的海外志愿者父母的心路历程,还有自身用行动告诉父母自己可以照顾自己,一步步地说服父母,开启自己的志愿旅程。 

离出发还有三个月的时候,志愿申请就已经通过。自己去和本土的负责人交流,尽量了解更多的信息。为了做好志愿工作,张晴钰到网站搜索了很多相关资料,学习如何做一名记者,查找一些支教的技巧,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办好签证,订上机票,她背上行囊走向海外。 

从印度到瓦拉纳西河畔 

张晴钰在印度进行了为期六周的志愿生活,进行支教及调研工作,作为志愿者接受当地电视台记者的采访,为贫民发声。选择印度的初衷,是印度这个古老的国度很多地方的人们仍旧过着十分贫穷的生活,他们需要帮助。给张晴钰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印度的孩子,那里有很多的失学儿童,在半山腰上的贫民窟小学读书,学校是靠当地商人的捐赠建设起来的。他们没有桌椅板凳,要分年级来上课,教室满的时候就要出去上体育课,孩子们只能坐在地上。吃饭也是需要商人赞助,他们衣服也是被赞助的统一的蓝色衬衫、裤子以及领带。照常理他们每天风尘仆仆衣服会脏,但实际却是洗得非常干净。虽然他们的家、他们的书包也许是旧的甚至是破的,但是他们每天的面貌是新的。“这种淳朴的、充满希望的、渴望知识的生活态度,深深地打动了我”,张晴钰说。 

相比之下,在东南亚的志愿经历则更有自由的色彩。从云南取道柬埔寨大桥过境到越南,从越南到柬埔寨瓦拉纳西河畔吴哥窟临终托养院,进行了短短三天的志愿活动。每天下午3到晚上10点照顾在临终托养院的老人,为他们做一些洗洗刷刷的家务活。“做志愿要看机缘。”没有提前半年申请,以背包客的形式,能够得到这样的机会张晴钰感到很庆幸。 

法大公益,在路上 

张晴钰在印度做志愿者的时候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沟通交流问题,“总体来说印度人家的孩子英语水平很高,但我们所在的贫民小学的孩子英语就没有那么好了,他们说的是当地的方言,我们沟通的时候没有那么顺畅,还需要工作人员转述。” 

志愿者来自全球各地,“开始时和来自阿拉伯、俄罗斯、意大利等的志愿者们互相不了解彼此的文化背景,不敢交流,但后来慢慢发现不论来自哪个国家,文化背景有多大差异,大家的话题都是很接近的,有时围绕一个问题大家会很认真的讨论,阐述自己的观点,大家都竭尽全力带给当地孩子更好的帮助。”

提及未来,张晴钰希望自己能运用自己的法学知识,为公益奉献自己的力量。面对很多人为什么不成为志愿组织内部的工作人员,把志愿服务作为一生的事业的疑问,张晴钰给出了坚定的回答:“如果世界上每个人都像公益组织内部的工作人员那样,那也就失去公益的意义了。公益事业的美就在于,人们来自世界各地,有的人是功成名就的大老板,有的人是高雅的文人,有的人是独具一格的艺术家,各形各色的人都会在公益里奉献自己的力量,也正是因为不一样才有生机和活力。” 

Baidu
map